放大觀看
2019嘻皮天使成長營…
視覺障礙 |
約有一半以上腦性麻痺兒童呈現眼球動作控制異常,根據國內外文獻報告,內斜視者佔17%~70%,外斜視者佔8%~30%,眼顫者佔2%~17%。此外,約2%~17%病童有視神經萎縮,6%~76%病童有屈折異常(包括近視、遠視、散光)。某些半邊麻痺病童會有同側性偏盲,看不見半邊視野。另外,視知覺障礙在腦性麻痺病童上也是常見的問題,即看東西缺乏視覺空間、立體感等概念。這些視覺障礙通常會阻礙病童的發展與學習,所以應及早檢查,適時矯正或尋求補救之道。 |
聽覺障礙 |
大約五分之一的腦性麻痺病童有聽力障礙,但只有二十分之一的病童完全失聰。最常見的聽覺障礙為高頻率耳聾,即聽不到高頻率的聲音,但對低頻率的聲音則反應良好,這常發生在徐動型病童。另一常見的聽覺障礙為聽知不能,即俗語所稱『聽而不聞』,病童可聽到說話聲音,但無法了解語言的意義,以致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。由於聽覺是語言發展的重要關鍵,如果病童在 8歲前因聽力的缺陷,而無法發展出內在語言,則不可能有正常的語言能力。 |
語言問題 |
腦性麻痺病童中30%~70%有語言障礙,其中以吶吃為最常見。因說話的構音需要更精細的唇、顎、舌等發音器官的動作控制,加上平順呼吸的配合,若這些機轉有問題,便會造成咬音不正。一般而言,徐動型與四肢痙攣麻痺型較有吶吃的現象,聲慢而吃力,音調單調,帶有濃重的喉音與深呼吸聲。徐動型病童的說話聲,則是音調忽高忽低,帶著淺而吵雜的呼吸音。普遍腦性麻痺病童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。另一種為復健人員所重視的問題,即大部份的腦性麻痺病童並無與人溝通的強烈慾望,他們即使會講話,也很少主動與人交談,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意見,因而阻礙了社會化的進展。 |
癲癇 |
腦性麻痺患者合併有癲癇比例各國報告不一,約佔14%~68%,幸而大部份的癲癇都可以靠藥物來控制,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。雖然腦性麻痺屬非進行性,但若癲癇不好好控制,每次發作,都可能對腦部作再一次的傷害,使病童的情況更為嚴重,所以,有癲癇的腦性麻痺兒,之遵照醫師的處方與規則服用抗癲癇藥物,不可任意停藥或自行調整藥量,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。 |
智能不足 |
一般而言,約有四分之一的腦性麻痺兒智能在正常範圍,二分之一的腦性麻痺兒屬輕度智能不足,四分之一的腦性麻痺兒則屬中、重度智能不足。近年來更有不少專家學者指出,腦性麻痺兒童的智力應比一般報告為高,主要是因他們的動作與語言障礙,使他們不能在一般的智力測驗中完全表現出他們的能力來;加上因病童行動不便,無法自由探索環境,尋求智能刺激;同時父母對他們所採的態度也常是過份保護或完全忽視,因此減少很多適當的刺激,智能方面的發展因而嚴重受損。所以『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』的重點之一,即為降低次發性智能不足。家長們若能了解環境刺激對促進智能發展的重要性,幫助病童克服動作與溝通能力的的障礙,讓腦性麻痺兒童隨時隨地處在一個腦力激盪的良好環境,則智能不足的問題就可降到最低。 |
知覺障礙 |
約40%~70%的腦性麻痺兒童有知覺障礙。空間感與實體感是最常見的問題,即病童分不清自己的前後左右,對自己軀幹、手腳等相對位置也無清楚概念。屬於原始性感覺的觸覺、痛覺則較沒有問題。這種空間感與實體感障礙,除部份為腦傷本身造成外,部份則因智能缺失與肢體活動障礙造成,譬如,全身僵直痙攣嚴重的小孩,全身都呈反弓姿勢,眼睛既無法看到自己的手,手也無法去抓握東西或放入口中吸吮,『手』的概念因此無法形成,更遑論進一步的手功能發展了。 |
情緒與行為問題 |
情緒與行為問題在腦性麻痺兒童不算少數,但其中僅極少部份因腦傷造成,大部份均起因於成長過程中過度的呵護或排斥。過份受保護與溺愛的小孩,將來長大很可能成為懦弱、依賴與自我中心的個性,而受排斥的小孩,則會養成自皁、畏縮、膽小而又不合群的個性。這些偏差的個性,都使小孩將來長大後,無法面對正常社會的挑戰,因而產生情緒困擾,不是自暴自棄,就是憤世嫉俗。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,一個腦性麻痺兒,將來能否融入社會,有無立足之地,其正常的個性是一大關鍵。此外,不同類型的病童,共本上有不同的個性趨向。譬如,痙攣型病童較內向,易緊張、害怕,不容易適應新環境,但不會輕易發脾氣;相反的,徐動型病童則比較外向,喜歡和人親近,較無恐懼感,但情緒容易受外界干擾,脾氣容易一觸即發,他們有強烈被關愛、被讚賞的慾望。所以,對每一位腦性麻痺病童,父母若能了解他們的基本特性,循序漸進的誘導他們,儘量以對待正常幼兒的教養方式來教導他們,賞罸分明、要求適度,養成他們客觀、明理,積極獨立而又樂觀的個性,則不僅腦性麻痺病童本身受益無窮,家中成員也能享受正常與和諧的家庭生活。 |
攣縮與畸型 |
只有少數的腦性麻痺病童併有先天性關節畸型,大部份畸型均因長期處在一個不正常的姿勢,或關節两刖肌肉不對稱造成。尤其是痙攣型小孩,髖關節長期處在內彎,又缺乏站立的載重刺激,七、八歲時較易發生髖關節脫臼。脊椎側彎,雙下肢不等長與外翻足等也是常見的畸型。此外,高張力的肌肉一直將關節往一個方向彎,因此易造成肘關節、腕關節伸不直,两腿難分開,膝關節伸不直或彎不全,踝關節彎不上來等攣縮。有了攣縮或畸型後,由於身體各關節正常的相關位置被破壞,病童更難維持直立抗重心的姿勢,因此,動作功能會更為退化。物理治療師通常會視病童的情況。教導父母攜抱、擺位與協助活動的方法、以期降低痙攣,並預防畸型與攣縮之產生。父母若能了解這些方法的重要性,確實去做,防止畸型或攣縮並不是件難事。 |
便秘 |
腦性麻痺病童常有便秘問題。有些病童因此整天苦悶,困擾父母不已。活動少,腹肌痙攣與飲食缺纖維性食物等都是造成便秘的主因。除多增加其活動量,按摩病童腹部以減少痙攣,增加腸子蠕動外;並應注意病童的飲食內容,適時加入副食品,多給予富含纖維素的新鮮水果及疏菜,則便秘問題就會解決。 |